昆明润城项目九区、十区雨水收集利用综合系统工程
时间:2020-04-03

“润城九区、十区”建设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昆明市西山区前卫街道办事处,前卫西路与日新路交界处,前卫西路东侧。本项目建筑物共有13栋,最高33层,建设内容为10栋高层住宅楼,3栋2~3层配套商业楼。同时,配套建设卫生服务站、生鲜超市、公共卫生间、物管用房、文体设施用房、地下车库等设施。项目功能定位为住宅、配套商业及社区服务。
项目考虑将坡度较为平缓的硬化道路两侧的绿地设置为下沉式绿地,将部分不透水硬化地面雨水径流引入下沉式绿地内进行入渗调蓄。下沉式绿地保持整体平整,宽度均大于0.8m,下沉式绿地植物选用耐短时淹水的本地品种。为防止径流雨水对绿地环境造成污染、冲刷等不良影响,在下沉式绿地靠路边一侧设置100mm宽的碎石层作为截污设施进行预处理,同时起到缓冲、防止冲刷的作用。另外,考虑当下沉式绿地面积不能满足控制雨水量的要求时,利用项目区设置于下沉式绿地内的雨水篦子将超量雨水引至项目区雨水管网。
下沉式绿地下沉深度为100mm,要求将路面雨水篦子移至下沉绿地内,且雨水篦子顶面标高低于路面30mm、高于下沉式绿地70mm,即蓄水深度为0.07m,下沉式绿地面积2145(m
2),
项目考虑在下沉式绿地内设置渗排一体化系统,增加雨水入渗量,同时对超量雨水起到排放作用。渗排一体化系统由渗透式雨水检查井及渗透式雨水管组成。渗透水雨水井采用PE材质,井壁开孔率一般为10~30%,开孔位置低于进水管管底不小于100mm,渗透检查井的设置间距为20m~50m。渗透式雨水管采用HDPE塑料排水管,开孔率不小于15%,最小管径200mm,排水能力按满足雨水排放流量设计,管网末端设置检查井及排水管,排水管连接到雨水管网,检查井出水管管底标高应能确保上游管、沟的有效储水要求。根据统计,本项目可利用渗排一体化系统量为:渗透式雨水井15个、渗透式雨水管150m。
项目考虑在广场、步行道、停车场及小区非机动车道等荷载较小的硬化路面采用透水铺装,增加路面雨水入渗性能,本次透水铺装包含透水砖、透水沥青两种形式。透水砖铺装地面结构符合《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的规定;透水沥青铺装地面结构符合《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透水沥青路面Ⅲ型结构的相关规定。
透水铺装地面在土基上建造;透水砖路面自上而下设置透水面层、透水找平层、透水基层;透水沥青路面自上而下设置透水面层、透水基层、垫层。透水面砖采用厚度为50mm的透水面砖,其有效孔隙率为10%,渗透系数大于1×10
-4m/s。透水面砖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抗磨强度符合《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GBT 25993中的相关规定。透水找平层采用厚度为50mm的细石透水混凝土,其有效孔隙为10%,不小于面层,渗透系数大于面层。透水基层采用厚度为200mm的级配碎石,不小于180mm,透水垫层采用厚度为150mm的粗砂,有效孔隙率均为20%,渗透系数大于面层。项目区透水铺装大部分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顶板覆土厚度在2m左右,同时设置排水层,采用找坡处理获得排水坡度或利用积水形成的水力坡降获得排水坡度进行排水。符合现行设计指南“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600mm,并应设置排水层”的要求。
透水铺装地面不接纳客地雨水,并要求建设方定期对透水面层进行清洗养护。根据本项目经济技术指标,项目区非过车路面面积为2194.75m²。按照要求,透水铺装面积应大于2455.65×70%=
1536.33m²,按照图纸统计实际实现透水铺装面积为
1540.80m²,
铺装率大于70%,满足现行设计指南要求。
次设计考虑将项目区部分屋面雨水引入地下建筑顶板蓄水层进行存储排放。项目区地下室顶板覆土厚度在2m左右,最高地下水位距地下室顶板在1m左右,符合“地下建筑顶面覆土厚度不宜小于800mm,最高地下水位低于地下室顶板不得少于500mm”的要求,可设置导流井竖向将屋面雨水引至蓄水层进行存储排放。蓄水层材料渗透系数大于1.00×10
-5m/s,孔隙率大于15%,横向扩散性能良好,抗压强度应能满足相应的覆土厚度要求;蓄水层与建筑防水层之间设置保护层。蓄水层与地下建筑范围外土壤相接,蓄水层上部及侧面与土壤接触部位用于水土工布分隔。蓄水层采用找坡处理获得排水坡度或利用积水形成的水力坡降获得排水坡度进行排水,防止出现积水。本工程地下建筑顶板蓄水层厚度为150mm,采用15座600mm导流井,导流井的服务半径为8m,可使用的地下建筑顶板蓄水层面积为3014.40m
2,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本项目地下建筑顶板蓄水层有效扩散面积为2577.36m
2。
项目区内共设置总面积为776m
2的景观水池。其中,中央水景的水池面积为600m
2,水池为地上敞口式,设有进水口、溢水口、排水口,对雨水径流有一定的消减及调蓄作用,在降雨季节,可利用水池常水位与溢流口间的高差收集储存雨水,本项目利用的景观水池蓄水深度为2.3cm。
景观水池接纳1#、5#栋住宅楼的部分屋面雨水,进入景观水池的屋面雨水首先经过沉砂弃流装置的预处理,以保证水质达到景观水池的要求。
景观水池补水水源为中水,下雨时不补水。水池内设置进水口、排水口及溢水口,进水口及排水口以确保水池的流动性,避免水质变差;溢水口与雨水排水管网相连接,保证项目区内出现特大暴雨水时能正常排水。另外,常水位与调蓄水位之间由景观水池排水口位置阀门控制,采用人工控制,在降雨后24h内需将景观水池水位恢复至常水位,保证下一次降雨时景观水池有足够的调蓄容积。
模块水池设置为渗透式(入渗、调蓄)、非渗透式(调蓄、错峰排放)。根据项目区地勘报告,模块水池拟建位置的地下水水位标高约在1887.14m,而绿化后覆土完成面标高约为1890.00m,完成面标高距地下水水位约2.86m。结合现场的实际用地情况,模块水池设置深度应为1.8m,则地下水位与模块水池底部之间的距离较小(小于1m),不满足设置渗透式模块水池的条件,最终确定将165m³模块水池建成非渗透式的,对汇入的雨水进行调蓄、错峰外排。